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其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病因病机
1.西医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45岁以上的男性及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家族史(父兄在55岁以前及母亲或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
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的少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可以没有粥样硬化),产生变异性心绞痛,如果痉挛超过30分钟,也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2.中医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病多认为在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等病变,属于本虚标实之病证,临床上多以气阴两虚为本,以痰瘀互结为标。
胸痹心痛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居多,因这一人群年过半百,脏腑功能减退,胃失受纳,脾失转运,从而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内停,聚而成痰,痹阻于心脉,心脉闭塞不通,从而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阻滞脉络,又可聚湿生痰,痰瘀同病,阻痹心脉,是本病的病理特点。再者,现今人们饮食多以肥甘厚味为主,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心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瘀血内生,痰瘀互结,遂成本病。
临床表现
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当一个具有冠心病发病基础(年龄较大,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具有下列特征的胸痛时,要高度怀疑冠心病:①疼痛部位:胸骨后。②放射:向下颌、左上肢、左肩。③性质:压榨性、烧灼样。④持续时间:1~5分钟,不超过15分钟。⑤诱因:劳累、寒冷或饱餐。⑥缓解方式:休息、舌下含化硝酸酯类(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