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食物相克
适当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和提高药物的疗效,但有时饮食对中药药效有制约作用,包括不合理的饮食可以降低、抵制药物的功效,当然,有时可以利用饮食来制约药物的某一方面的偏性和副作用。
饮食对中药药效的制约作用主要决定于病情、药性和饮食三者的性能、功效之间的相互关系。饮食与中药一样有四气五味,在机体患病时,用药的目的是为了驱除病邪、提高机体功能,此时食物的目的不但是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之必需,还有帮助机体和药物驱除病邪一方面的作用,因此,此时食物的选择除了营养价值的标准外,还需要按照食物的性味、功能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如果违背药物食物性能功效方面的运用原则,则可能会影响和制约药物的疗效,严重的甚至反而加重病情。如实热证,症见发热甚至壮热,烦躁不安,口渴引饮,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象洪数滑实有力,此时为热邪炽盛,治疗原则为清热泻火,方选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白虎汤等,药用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赤芍、牡丹皮等,此时的饮食当宜清淡,宜选具有寒凉之性、清热解毒之功的食物,如苦瓜、丝瓜、绿豆、黄瓜、西瓜之类,忌大鱼大肉、脂膏厚味。若反用辣椒、羊肉之类,对于病情无异于火上加油,对于药物无异于冷水中掺热汤,当然能抵消药物的正性作用,甚至加剧病情。又如阴虚火旺之证,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渴不欲多饮、形体消瘦、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等,此时当用滋阴降火之法,方可选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清骨散、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等,药用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黄柏、鳖甲、龟甲、白薇、麦冬、生地黄、天冬、石斛等清解虚热、养阴生津治疗。此时的饮食以有助于养阴清热为好,如百合、木耳、老鸭、梨、柿子等,若此时食用生姜、大蒜、韭菜、大葱、羊肉、狗肉、胡椒以及多糖、高脂、香燥辛热之食品,则容易进一步耗损阴液,助长火势,降低药物疗效。如果患者是气血亏虚、寒湿凝滞、脾胃虚寒或肾阳虚衰等病证,治疗当分别用补养气血、散寒化湿、温中健脾、补肾壮阳法,方选八珍汤、苓桂术甘汤、理中丸、右归丸等,如此时却食用萝卜、西瓜、冬瓜、绿豆、生梨、甘蔗、蜂蜜、鳖鱼等或性属寒凉、耗损中阳或质地生冷、黏滑滞中呆胃的食品,则容易加重病情,使中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乌梅丸方下有“禁生冷、滑物、臭食等”,都告诉后人服药要注意饮食禁忌,防止食物制约药性,抵损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