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三叉苦、三叉叶、出山虎、三桠苦
来源:
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三叉苦
Evodia lepta(Spreng.)Merr.,
以全株入药。
形态鉴别:
小乔木或灌木,高达8米。树皮青灰色或灰色。叶对生,具三小叶,小叶片椭圆形,长6-15厘米,宽2-6厘米,顶端渐狭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边缘全缘或有时为不规则的浅波状,有透明的腺点。聚伞花序排成伞房花序式,腋生,比叶短或与叶等长,花单性,略芳香,4基数,萼裂片阔卵形,长约0.5毫米,花瓣白色,卵形至椭圆形,长1.5-2毫米,有腺点,干后黑色,雄花的雄蕊长约3毫米,退化雌蕊短小,雌花的退化雄蕊比花瓣短,有花药但无花粉,子房上位,花柱与子房等长或稍短,柱头为增大的头状。成熟心皮2-3数,稀为1或4数,暗黄色至褐色,干后半透明的腺点清晰可见。种子卵形,长约3毫米,厚约2.5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与分布:
三叉苦生于山谷、溪边、林下。产于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台湾等地。
采集季节:
全年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味功能:
苦、寒。解热毒,祛风邪,除湿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黄病,流行性感冒,痢疾,咽喉肿痛,虫蛇咬伤,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湿疹,皮炎。用量10-50克。外用适量。体质虚寒忌服。
参考配方:
1.黄病:三叉苦15克,虎杖20克,鸡骨草20克,水煎服。
2.肺热咳嗽:三叉苦根、鱼腥草各20克,水煎服。
3.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三叉苦根、千斤拔、鸡血藤、了刁竹各20克,水煎服。或用三桠苦根50克,炖猪脚服。
4.皮肤湿疹,感染:三叉苦、千里光、六耳陵各15克,土荆芥10克,研末加米酒调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