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是哪三黄什么中药 功效与作用
湿热的症状有:胸腹满闷(体内有湿)、小便短赤(体内有热)。脾胃湿热会导致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肝胆湿热会引起黄疸、胸胁胀痛。此外,湿疹等瘙痒难治性皮肤病、热性的风湿痛、夏季泌尿道感染等,都可以归为湿热。
清热燥湿药苦寒伤胃,易导致胃部寒凉、腹泻,而且又性燥,容易伤阴,所以但凡脾胃功能不好舌红苔少、无苔的人,都要慎用。
清热燥湿话“三黄”:家有黄芩、黄连和黄柏
三黄指的是黄芩、黄连和黄柏。
“三黄”药性苦寒,寒能清热,苦可燥湿。不过,苦燥不可与生石灰的干燥同日而语,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反应。
三焦受湿症不同,使用“三黄”要分清
黄芩、黄连和黄柏,作用部分分别对应于上焦、中焦和下焦。
前面已经谈到三焦,那么三焦感受湿热会怎样发病呢?
上焦湿热:感觉胸膈痞闷(胸部闷闷不舒的感觉),发热但是体温不会很高。
中焦湿热:脾胃湿热,有恶心、呕吐、腹部胀满的感觉;肝胆湿热就会引发黄疸,或者还有胸胁疼痛。
下焦湿热:女子可能出现腥臭的黄白带,或者湿热蕴结于膀胱,导致小便短赤涩痛(即泌尿道感染症状);湿热停滞于大肠,常引发痢疾,有腹部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总有大便不尽的感觉。
此外,湿热浸淫皮肤,会引起湿疹等皮肤病,湿热流注关节,从而引起关节红肿热痛,而且缠绵难愈,称为“热痹”。
黄芩作用于上焦
治咽喉肿痛:用本品加连翘、金银花各10克煎水服,或者直接用双黄连口服液(成分主要是这三味药,而不是含有黄连,临床常用针剂)服用。
治口腔溃疡:用黄芩和细辛各等份少量,研末涂疮疡面,等痰涎流出来就好了。
治肺热咳嗽:服用中成药清金丸。
治湿热导致的腹泻:服用中成药葛根芩连片。
黄连作用于中焦
黄连在“三黄”中最黄,苦寒性最大。“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足见它的苦,但它能清心火和胃火。
治恶心、呕吐或腹部胀满甚至疼痛:服用香连丸。“香”指的是木香,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治普通痢疾、腹泻腹痛:服用葛根芩连片或者单纯的黄连素片。
黄柏作用于下焦
治急性前列腺炎和男女泌尿道急性感染:服用萆薢分清饮,起主要作用的就是黄柏。
治足跟局部红肿热痛:服用“三妙散”。具体做法是,取黄柏12克、牛膝15克、苍术15克煎水,1天1剂,煎水两次,喝头煎,第二次煎水外洗患处。
黄柏还可用于清除虚热。古代医案中就有黄柏治好阴虚导致遗精的记载。现在一般将它与知母配伍,知柏地黄丸即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黄柏与知母二味药。
“三黄”联合,外洗能治一切红肿热痛
“三黄”合用,还可用于治疗一切红肿热痛之症,包括各种疮疡肿毒,外洗或者内服均有效。
一位亲戚的小孩,有一次满脸长满红疖,个儿不大,但是轻轻一碰就痛得不得了。
因为小孩不愿意服中药,而且此“三黄”实在不是一般的苦,我就叫他的家长用黄芩、黄连和黄柏各15克煎水给他频繁外洗。每天1~2剂,每剂煎洗3次。很快,小孩的脸就恢复平整了!而且,原本有点黑的脸蛋,也因此而变得白白净净了!
“三黄”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指的是大黄、黄芩和黄连。
现在药房里卖的三黄片即是这三味组成,三药的比例是2∶1∶1,实为“泻心汤”。
大黄是广为人知的“泻药”,其实大黄还有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等功效,而且药效很强,有“将军”之称。
缓解水火烫伤症状:用大黄粉适量,加蜂蜜或者鸡蛋清调匀外敷。
三黄片用于治疗热毒上扰的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烦热胸闷,还有火热迫血妄行导致的衄血(鼻子出血)、吐血(从胃里吐出来的)、便血(大便带血)和尿血(小便带血)等,但是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最好。
此外,此三黄也可以用于疮疡肿毒。外洗对于已经溃破的疮疡肿毒比较好。如果尚未溃破,可研末外敷。
吃了三黄片后,小便会有点黄,大便也有点烂,都不用担心,您会发现排出去以后身体要舒服很多,这是药效发挥作用的表现。
注意:孕妇和脾胃功能差的人,不要服用三黄片。
肖博士答疑
问:“燥湿”如何理解呢?
答: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小时候,如果有人家建房子,通常会拖来几车生石灰,生石灰淋水就变成了熟石灰。奶奶有时候会跑去要一点生石灰回来放在陶质的坛子里,用来保存食物。生石灰很燥,表皮皲裂,遇水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还会释放出大量的热来。生石灰吸收水分的这种作用,就叫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