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草长莺飞。随着春天的到来,有一类疾病也拉响了“警报”。春天是我们精神心理科医生最忙的季节之一。临床上,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在春季都相对高发。专家提醒,春天宜多晒太阳多去户外踏青,勿动辄“以物喜,以己悲”,有轻躁狂倾向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不宜多喝咖啡、酒精、茶等有刺激性的饮品。
案例:女大学生一次吃下一周药量
19岁的广州某重点大学女生小培(化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小培时常情绪低落,有抑郁的表现。最近小培觉得自己的性格越来越急躁,做任何事情都等不及,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大发脾气、摔东西,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医生给她开了抗抑郁药,她却把一星期的药量一次吃光了。
医生问小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迷茫地回答“我也不知道,那一瞬间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非得吃光才痛快!”“小培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躁狂症的危害性。”吴小立指出,因为行为的鲁莽、冲动,躁狂症患者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预料的危害。
躁狂症:天气转暖,躁狂活跃
抑郁和躁狂年后在广州高发,与气候因素有关。躁狂、轻躁狂最多见的季节是春末夏初,尤其是天气转暖的时候,其次是春季,乍暖还寒的季节。
凡是有轻躁狂或躁狂发作的病人,都被归入“双相障碍”。躁狂早期,多表现为性格和行为的变化,过去内向、小气,近一段时间突然变得慷慨大方、灵活主动地与人交往,情绪从平稳变得容易恼怒、动辄发火等。睡眠则从每天六到八个小时缩短到三四个小时,次日却毫不疲倦,甚至性生活频率都在增加等。
从发病年龄来看,躁狂发作的高峰在30岁左右。现在发现青少年中躁狂、轻躁狂或者有双相障碍的比较多。要警惕的是,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隐藏着不少“双相障碍患者”,有些患者可能一开始表现为抑郁,但今后可能会出现躁狂的发作。尤其是十五六岁即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早发病,意味着属于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更高。
患者往往有这样的特点:比较神经质,容易冲动,有强迫倾向,在单亲家庭成长,伴有不良生活方式或者物质滥用,例如酒精、K粉、止咳露上瘾等不良嗜好。
和躁狂症相比,轻躁狂的人更具有迷惑性。轻躁狂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幽默,跟人相处不错,充满正能量,工作生活效率很高。吴小立指出,轻躁狂有时危害性更大,因为其更具有隐蔽性,患者不自知,不重视,一旦发作起来,可能会引发意外的严重危害。
下一页:如何预防春季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