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胎位不正的方法
方一转胎汤当归、白术、白芍、茯苓、泽泻、续断、大腹皮各10克,川芎6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15克,紫苏叶、陈皮各6克。水煎,早晚分服,连服3剂。停药2天后再行复查,胎位如未转正,继服3剂,经服9剂后胎位仍未转正者,即为无效。加减:①眩晕重者,加何首乌20克,熟地黄20克;②舌红苔黄、口苦咽干、脉数者,加黄芩10克;③腰部酸痛者,加杜仲、山茱萸各10克。功效:养血补气;固肾安胎。疗效:用本方治疗217例,总有效率为98%。
方二紫苏叶、黄芩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于妊娠8个月时服,服数剂后复查胎位,用本方治疗胎位不正13例,其中12例转正,1例无效。
方三车前子9克,烘干研末,1次送服,1周后复查。如未成功可再服1次,最多3次。据68例观察,转正率达80%~90%。
针灸法
1.取双侧至阴穴,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沿皮下横刺2~3分钟,留针后接上电针仪,取密波形电流强刺激半分钟。针前令孕妇放松裤带,屈膝仰卧,精神放松,呼吸自如,并令其注意针感的循行部位和全身感觉情况、胎动次数和易动部位,一般1~2次胎位即可转正。治疗51例,除2例无效外,均转为正常胎位。
至阴穴:在小趾外侧爪甲1分许。
2.凡妊娠6个月以上胎位不正的孕妇,取2根艾卷同时灸双侧三阴交穴,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每次灸10~15分钟。体位:平卧位,坐位均可,本法成功率甚高,尤以经产妇更为突出。
三阴交穴:在内踝上缘直上3寸处,胫骨边,足趾微向外相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