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变化快,中毒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各种毒物的毒理作用和机体的反应。而临床上常可根据中毒症状来判断毒物种类。
(一)皮肤粘膜
①皮肤及口腔粘膜灼伤:见于强酸、强碱、甲醛、苯酚、甲酚皂溶液(来苏儿)等腐蚀性毒物灼伤。硝酸可使皮肤粘膜痂皮呈黄色,盐酸痂皮呈棕色,硫酸痂皮呈黑色。②发绀:引起氧合血红蛋白不足的毒物可产生发绀。麻醉药、有机溶剂抑制呼吸中枢,刺激性气体引起肺水肿等可产生发绀。亚硝酸盐和苯胺、硝基苯等中毒能产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发绀。③黄疸:四氯化碳、毒蕈、鱼胆等中毒损害肝脏可致黄疸。④樱桃红色:见于一氧化碳等中毒。
(二)眼
①瞳孔扩大:见于抗胆碱药如阿托品、莨菪碱类中毒;②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类(如***、***、可待因等)、毒扁豆碱、毛果芸香碱、***、氯丙嗪等;③视力障碍:甲醇、硫化氢、肉毒中毒等。
(三)神经系统
①昏迷:见于麻醉药、催眠药、安定药等中毒;有机溶剂中毒;窒息性毒物中毒,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生成性毒物中毒;农药中毒,如有机磷杀虫药、有机汞杀虫药、拟除虫菊酯杀虫药、溴甲烷等中毒。②谵妄:见于阿托品、乙醇和抗组胺药中毒。③肌纤维颤动:见于有机磷杀虫药和氨基甲酸酯杀虫药中毒。④惊厥:见于窒息性毒物中毒、有机氯杀虫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中毒以及异烟肼中毒。⑤瘫痪:见于可溶性钡盐、***、磷酸三邻甲苯酯、正己烷、蛇毒等中毒。⑥精神失常:见于四乙铅、二硫化碳、一氧化碳、有机溶剂、乙醇、阿托品、抗组胺药等中毒。
(四)呼吸系统
①呼吸气味:有机溶剂挥发性强,而且有特殊气味,如酒味。***有苦杏仁味;有机磷杀虫药、黄磷、铊等有蒜味;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有苯酚味。②呼吸加快:引起酸中毒的毒物如水杨酸类、甲醇等可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刺激性气体引起脑水肿时,呼吸加快。③呼吸减慢:见于催眠药和***中毒,也见于中毒性脑水肿。呼吸中枢过度抑制可导致呼吸麻痹。④肺水肿:刺激性气体、安妥、***、有机磷杀虫药、百草枯等中毒可引起肺水肿。
(五)循环系统
1、心律失常洋地黄、夹竹桃、乌头、蟾蜍等兴奋迷走神经,拟肾上腺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兴奋交感神经,以及氨茶碱等中毒,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2、心脏骤停可能由于:①毒物直接作用于心肌:见于洋地黄、奎尼丁、氨茶碱、吐根碱等中毒。②缺氧:见于窒息性毒物中毒。③低钾血症:见于可溶性钡盐、棉酚、排钾性利尿剂等中毒。
3、休克原因有:①剧烈的吐泻导致血容量减少:见于***中毒。②严重的化学灼伤:由于血浆渗出而血容量减少,见于强酸、强碱等中毒。③毒物抑制血管舒缩中枢,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不足:见于***,***类等中毒。④心肌损害:见于吐根碱、锑、砷等中毒。
(六)泌尿系统
急性肾衰竭,出现少尿以至无尿。发病机制:①肾小管中毒:见于***、四氯化碳、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毒蕈、蛇毒、生鱼胆、斑蝥等中毒。②肾缺血:产生休克的毒物可导致肾缺血。③肾小管堵塞:***中毒可引起血管内溶血,游离血红蛋白由尿排出时可堵塞’肾小管;磺胺结晶也可堵塞肾小管。
(七)血液系统
①溶血性贫血:中毒后红细胞破坏增速,量多时发宅贫血和黄疸。急性血管内溶血,如***中毒,严重者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中毒性溶血见于***、苯胺、硝基苯等中毒。②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见于氯霉素、抗肿瘤药、苯等中毒以及放射病。③出血:见于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由阿司匹林、氯霉素、氢氯噻嗪、抗肿瘤药等引起。④缸液凝固障碍:如由肝素、香豆素类、水杨酸类、敌鼠、蛇毒等引起。
(八)发热
见于抗胆碱能药(阿托品等)、二硝基酚、棉酚等中毒,以及金属烟热。
(九)消化系统症状:①呕吐:有机磷农药、毒蕈、毒扁豆碱、洋地黄、重金属等;②腹痛:腐蚀性毒物、食物中毒、铅、砷、钡等重金属、有机磷农药、毒蕈、百草枯等;③呕血或黑便:腐蚀性毒物、水杨酸、抗凝剂等;④肝脏损害:毒蕈、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砷、汞、硝基苯、某些抗生素等。
二、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较小剂量的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慢性中毒多见于职业中毒和地方病。
(一)神经系统
①痴呆:见于四乙铅、一氧化碳等中毒。②震颤嘛痹综合征:见于锰、一氧化碳、吩噻嗪等巾毒。③周围神经病:见于铅、砷、铊、二硫化碳、正己烷、氯丙烯、丙烯酰胺、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
(二)消化系统
中毒性肝病:见于砷、四氯化碳、***、氯乙烯等中毒。
(三)泌尿系统
中毒性肾病:见于镉、汞、铅等中毒。
(四)血液系统
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见于苯、***等中毒。
(五)骨骼系统
氟可引起氟骨症;黄磷可引起下颌骨坏死。
三、不同原因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也可脓血便或血性腹泻,单纯下消化道出血少见。
(二)有毒植物中毒
1.毒蕈中毒
因毒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起病时多有急性胃肠炎的症状。临床分四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中毒性肝炎型,各有相应表现,晚期严重者均可出现呕血和血便,患者常合并皮肤紫癜。
2.棉子中毒
一般在进食后2~4d发病,严重者可数小时内发病。轻者表现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晕、腹胀、便秘,重者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抽搐、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同时伴有胃肠道出血,夏季大量进食可引起高热。
3.苍耳子中毒
直接进食苍耳子4~8h后即可发病,轻者表现头昏、头痛、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重者出现胃肠道出血、肝性脑病和心脏损害等表现。
(三)化学性毒物中毒
1.汞中毒
口服二价汞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即可引起急性腐蚀性胃肠炎,表现为恶心、呕吐、口有金属味、腹痛、血性腹泻,粪便中含黏膜碎片,伴牙龈和口腔黏膜肿胀,吞咽困难,严重者出现胃肠穿孔和循环衰竭。3~4d后出现坏死性肾损害,表现为浮肿、蛋白尿、管型尿、少尿、无尿、血钾升高、酸中毒、血肌酐升高,这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2.砷中毒
口服砷化物后0.5~1.5h即出现口腔烧灼感,恶心呕吐,腹剧痛、腹泻呈米泔水样,脱水、呕血、便血、低血容量休克,重者可以出现中毒性肝损害、循环衰竭以及烦躁不安、谵妄、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吸入中毒主要表现为眼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出现晚且轻。
(四)气体中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机体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导致碳氧血红蛋白形成从而引起组织缺氧、意识障碍、甚至北亡的一类有害气体中毒。其临床表现和体内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密切相关。
二、中毒是怎么引起的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食用鲐鱼等也可引起中毒。近年,我国发生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鱼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
四、植物性食物中毒
主要有3种。①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桐油、***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②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将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食用,如木薯、苦杏仁等;③在一定条件下,不当食用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食用鲜黄花菜、发芽马铃薯、未腌制好的咸菜或未烧熟的扁豆等造成中毒。一般因误食有毒植物或有毒的植物种子,或烹调加工方法不当,没有把植物中的有毒物质去掉而引起。最常见的植物性食物中毒为菜豆中毒、毒蘑菇中毒、木薯中毒;可引起死亡的有毒蘑菇、马铃薯、曼陀罗、银杏、苦杏仁、桐油等。植物性中毒多数没有特效疗法,对一些能引起死亡的严重中毒,尽早排除毒物对中毒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三、中毒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脑电图、神经影像、染色体
标本采集为查找病原菌,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多方面采集标本:如排泄物、呕吐物、粪便、剩余食物、用具等。
临床上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很多,如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肉毒梭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
粪便培养对临床确诊有重要意义,但有时粪便培养不定有致病菌存在。
沙门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亦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的原因,一般从病人的粪便或呕吐物中分离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通过对食物或粪便中的肠毒素检测来进行诊断,因为被污染的食物经加热后葡萄球菌已被杀死。若培养则出现阴性结果,而肠毒素在加热的情况下并不被破坏,因此,肠毒素的检测可用动物试验或酶联免疫试验协助。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摄入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水产品和腌菜所致,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靠细菌学检测确诊,但在粪便培养时,大多数病例第二天即转为阴性,仅有少数在2~4天内能检出阳性,因此,对可疑病例应及时采集粪便培养,以免影响阳性检出率。
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入弯曲菌污染的肉类或牛奶所致,该病的确诊主要依据细菌学检测。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采集食物或粪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通常应在现场采集可疑食物做细菌学检测或动物试验。
婴儿的肉毒梭菌中毒,则主要是通过粪便内毒素的检测来确诊,粪便培养结果多为阴性。
四、哪些食物吃了容易中毒
饮食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水果,吃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但是有的东西我们是不能乱吃的,如变质的、腐烂的等,吃了这些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危害,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哪些食物吃了之后容易中毒呢?
1、青西红柿:青西红柿经测定,未成熟的青西红柿含有毒性物质、叫龙葵素,食用这种还未成熟的青色西红柿,口腔有苦涩感,吃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生吃危险性更大。
2、腐烂后的生姜: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人吃了这种毒素,即使量很少,也能引起肝细胞中毒和变性。
3、烂白菜:食用腐烂的大白菜后,会使人缺氧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腹胀等,严重时会抽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4、发黄的银耳:发黄的银耳是受黄杆菌污染所造成,吃了可引起头晕、肚痛和腹泻等中毒现象。
5、长斑的红薯:红薯上长黑斑,是由于感染黑斑菌所致,吃后易中毒。
6、发霉的茶叶:茶叶发霉是受了青霉、曲霉污染的结果,倘若喝了发霉的茶叶水,轻则引起头晕、腹泻、重则可以引起重要器官坏死。
7、未腌透的咸菜:腌菜时如果放盐量不足,腌制时间不满8天,可能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8、棕色芯的甘蔗:变质的甘蔗里面呈黑、棕褐色,吃起来有酒精味。这是甘蔗受了串珠镰刀菌感染并产生了毒素所致。
9、发芽的绿土豆:发芽土豆的嫩芽和变成绿色的皮中龙葵碱含量很高,食用易中毒。因此,发芽和表皮发绿的马铃薯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