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产后由于生理变化,体态变形是正常现象。但最近一项针对产妇的调查中发现,产妇的体重指数、全身脂肪的百分比、脂肪分布均显著高于正常值,有87%的产妇可以诊断为产后肥胖,而真正令人生畏的是肥胖未来可导致三高和冠心病等一系列并发症。所以,产后体形调护已成为医学关注的焦点。
【引发原因】
女性分娩后,由于内分泌失调和营养摄入过多等原因导致产后体重增加。
【腹部按摩调理方法】
(一)自我按摩
1.腹部操作
(1)直推三经五线。
(2)摩腹。
(3)腹部常规点穴。
(4)加点水道、归来、带脉、关元、中极、肓俞。腹部膨隆饱胀可点按巨阙、上脘、承满、梁门。
2.下肢辅助手法
点按下肢穴位血海、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太冲、足三里,以酸胀为度。
(二)术者操作
对于产后体形恢复来说,最重要的操作部位是中下腹部,手法应以疏肝和胃、温肾健脾、补益气血为主,背部重点以胸腰段补益手法为主。
1.准备
用治疗前准备手法施术10分钟左右。
2.腹部操作
(1)开水分法。
(2)重点点按天枢、阴交、肓俞、带脉、气海、神阙、关元、巨阙、上脘、中脘、下脘、梁门、石门、外陵等穴及腹部反应点。点按下腹部穴位如中极、石门、关元、水道、气海等的时间和次数可以适当增加。
(3)开带脉法。
(4)调理冲任。血虚者可酌加下肢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
(5)健脾和胃法。
(6)通调胃脘法。以左旋逆时针揉法为主,从上到下操作顺序不变。
(7)温肾法。以受术者右侧卧位为例,点按右侧下肢的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左下肢的丰隆、足三里、上巨虚等穴。
(8)产后多气血亏虚,施以大补气法。
(9)按揉神阙。分别从上(中脘穴)、下(关元穴)、左(天枢穴)、右(天枢穴)向神阙穴按揉,同时加强操作神阙穴。
(10)如产后抑郁,施以开胸顺气法,取其疏肝解郁的功效。下肢加按肝经穴位如蠡沟、太冲、中都,胆经穴位如阳陵泉、足临泣。
(11)运上下腹,行腹部善后手法。运下腹法可适当加长时间,多加点揉。按揉神阙前术者搓热手掌,对周围天枢、阴交、肓俞等穴位多加按揉。
3.背部调理
重点在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又称胰俞)做按揉法或者一指禅推法,以微微发红为度。
4.收气善后
常法行收气善后手法。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控制
因产后身亏,气血大虚,保证膳食的营养是前提。坚持三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限制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糖类,宜多食新鲜蔬菜、乳制品、蛋类、豆制品、水产类、瘦肉、粗粮等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蛋黄、鱼子、肥肉等。然后是改变做饭方式,做菜少放油,尽量以蒸、煮、凉拌为主,少吃煎炸食物,选用植物油煎炒。同时也要少吃甜食,免得滋腻脾胃。另外,有烟酒嗜好的要戒烟戒酒,体重超标的要减肥。
2.少吃盐
月子期间吃的食物太咸会使体内的水分滞留,不易排出,甚至会导致浮肿,体重自然无法下降了。
3.合理进补
产后第1周的主要目标是使恶露排净,因此绝对不能大补特补。正确的进补观念是:先排恶露,后补气血。恶露越多,越不能补。
4.及时运动
虽说产妇应该避免劳动,但适度运动对消除腰臀部的赘肉、快速恢复体形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尽量少在床上“坐”月子,可做一些简单家务活,或者抱着孩子在屋里走动走动,或者站在床边边扭腰边逗孩子玩。这样哺乳期进补的汤汤水水就不会转化成肥肉了。其次,产后14天开始可以进行腹肌收缩、仰卧起坐等运动。
(1)腹部运动:仰卧床上,双手交叉放在脑后,然后用腰腹力量使身体坐起,如此数次。做此运动时不要移动脚部。
(2)收缩子宫运动:跪在床上,双膝分开,胸部和面部尽量接近床面,腰部要挺直,保持此姿势数分钟。时间逐渐延长,以耐受为度。
(3)腿部运动:仰卧床上,双手放平,先将左右脚轮流举起,然后再将双脚一起举起,膝部挺直。
5.坚持哺乳
坚持母乳喂养,既可以保证婴儿营养需要,又可以促进产后尽早恢复。
6.茶疗
将普洱茶、菊花、罗汉果各6g用沸水冲泡,代茶饮,可以降脂、降压、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