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鸟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
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 birds”,但是澳大利亚的butcherbirds并不是伯劳,而是一种与它们占据相同生态位的鸟钟鹊属。
伯劳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伯劳鸟比知更鸟要小些,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围是一圈明显的黑色。欧洲的伯劳鸟多为红色和褐色;加拿大和美国的大伯劳鸟也称为北方伯劳,是伯劳鸟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从伯劳产于非洲,大约有40多种。体长大约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鲜艳,嘴不像其他伯劳鸟那么尖利,尾部有长而柔软的羽毛。四色丛伯劳上体呈绿色,下体金黄色。红色的喉咙和黑色的边,非常好看。
灰伯劳
灰伯劳(学名:Lanius excubitor),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北寒露。灰伯劳上体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眼先、过眼至耳羽;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黑色具白端;翅黑或黑褐,具白色翅斑。下体近白或淡棕白色,有黑褐色鳞纹。
灰伯劳栖息在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次生阔叶林带的开阔或半开阔的生境,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
灰伯劳成年雄性前额基部、眉纹以及眼先的嘴基部为乳黄色,头顶至尾上覆羽烟灰色;肩羽与背羽同色但具淡羽缘;尾上覆羽也具淡羽缘并染淡棕;中央2对尾羽纯黑具白色端缘,此白色端缘在外侧尾羽依次愈来愈大,而黑区相应缩小;至最外侧的尾羽的外部为纯白,内部的端部1/2亦为白色,羽轴中段黑色;眼先有一近圆形黑褐色斑;眼周、过眼至耳羽黑褐色;翅覆羽及飞羽黑褐,大覆羽具淡棕白色端缘,第3-9枚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翅斑;内侧飞羽有1-3毫米的白色略染淡棕的端缘。下体灰白色,颈侧、喉、胸、胁及腹羽均具细密的暗褐色鳞纹,胸、胁、腹羽微染棕色,尾下覆羽淡灰白色。
灰伯劳成年雌性羽色似雄鸟但棕色调更浓;眼先及过眼、耳羽为褐色;尾羽及翅羽的黑色均沾褐色。下体淡土褐色,满布暗褐色鳞斑。
灰伯劳幼鸟上体灰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淡灰白色;下体土灰色满布褐色密鳞斑。
灰伯劳的虹膜暗褐色;嘴黑,基部黑暗;脚黑色。
红尾伯劳
红尾伯劳(学名:Lanius cristat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cm。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偶尔吃少量草子。分布于西西伯利亚,从额尔齐斯河和阿尔泰往东到太平洋边阿纳德尔盆地和堪察加半岛、朝鲜、蒙古、日本,冬季也见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红尾伯劳普通亚种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指名亚种额和头顶红棕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上背、肩暗灰褐色(指名亚种棕褐色),下背、腰棕褐色。尾上覆羽棕红色,尾羽棕褐色具有隐约可见不甚明显的暗褐色横斑。两翅黑褐色,内侧覆羽暗灰褐色,外侧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翈具棕白色羽缘和先端。翅缘白色,眼先、眼周至耳区黑色,连结成一粗著的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直到耳后。眼上方至耳羽上方有一窄的白色眉纹。颏、喉和颊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两胁较多棕色,腋羽亦为棕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苍淡,贯眼纹黑褐色。
幼鸟上体棕褐色,各羽均缀黑褐色横斑和棕色羽缘,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满杂以细的黑褐色波状横斑。
伯劳鸟吃什么
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如熊蜂、蝗虫、松毛虫、蝇类及各种昆虫。分布于全国各地。这种伯劳与红尾伯劳一样,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吃虫的。所吃昆虫,除少数为益虫外,均为农林业害虫;它虽然也吃一些其他动物,这些动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数量显然有限,无足轻重,应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