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当得知某人患有乙肝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尽量远离他;甚至很多用人单位也会歧视乙肝患者。因为这些人下意识地认为乙肝是很容易传染的,得了乙肝是非常可怕的。
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一、朋友聚餐被歧视很不舒服
李先生老家在吉林磐石,要说跟朋友、亲人相聚原本挺开心的,但几次在饭桌上朋友的举动都让他很不舒服,因为在吃饭时一些朋友与他保持距离,生怕会被他给传染。
李先生说:“刚开始用餐时,他自己并没太注意,可后来渐渐发现有些不对劲。我夹过的菜,很少有人动,大家好像特别怕我似的。我给别人夹菜,别人也象征性地做做样子,把东西放在嘴边,其实菜根本就没有吃进去。”
而当他与同患乙肝的同事说起这个烦恼时,没想到该同事竟然也有同感。“我心里觉得特别委屈,难道吃我碰过的东西就会被传染乙肝吗?”
对此李先生也不禁疑问,难道与乙肝患者一起吃饭真就会被传染吗?
二、乙肝会不会从口入?
其实,人的口腔、食道、胃肠道的细胞,表面没有特异性的乙肝病毒受体,不能把乙肝病毒导入细胞内,也就缺乏了乙肝病毒寄生的前提条件。
完整的消化道表面拥有自己强大的免疫系统,像配备了生化***的军事防线一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乙肝病毒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而且,乙肝病毒的生长繁殖还需要很多物质的帮助,这些在肝脏中有,而在消化道是没有的。
因此,就算你不幸吃到了乙肝病毒,也不必惊慌:病毒要么在你的肠道内被干掉了,要么就被排到厕所里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表示:许多公众一听肝炎,就认为是病从口入,不敢和患者同桌吃饭,其实不应一概而论。
因为只有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乙肝、丁肝和丙肝是血源途径传播,和这类患者的正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都是安全的。
注意:对于血源途径传播,在家庭内需要小心,任何有血液暴露的接触都应该避免。比如牙刷、剃须刀等个人卫生用品,可能有微量血液暴露,千万不要共用。其他血源性传播的情况还有输血,注射,母婴传播,血液制品和各种有创伤的操作等。
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由微医编辑整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五、乙肝小三阳的病因感染乙肝肝炎的病毒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肝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年龄特点决定机体的免疫系统成熟程度,婴幼儿免疫系统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此时清除病毒能力差,因此容易发生免疫时受而慢性化,而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完整,很容易在短期内进行免疫清除,因而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亦可导致慢性肝炎,而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休系统时,以及在大量炎症因子参与下,可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即发生重型肝炎。
六、乙肝的概述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系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和黄疸;少数病例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进展迅猛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另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乙肝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因其可能通过性生活传播,国际上将其列入性传播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中国流行广泛,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35%以上。乙型肝炎与肺结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乙型肝炎是导致全球死亡的第10位,全世界约有3.5~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数高于艾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七、乙肝相关肾炎的治疗就目前而言,对于乙肝肾炎尚未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免疫抑制剂虽然对多种类型肾小球肾炎有益,但可能延缓缩主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能力,因此多数人不主张激素治疗。干扰素有抗病毒作用,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异性结合,激活某些酶以后阻断病毒的繁殖与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阿糖腺苷能抑制DNA多聚酶和核苷酸还原酶,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如果联合应用干扰素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的中药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和杀灭乙型肝炎病毒,也有一定的疗效。
乙肝肾炎患者如在乙型肝炎活动期应该隔离,患者应增强自信心,克服焦躁忧伤情绪,让身体慢慢增强抵抗力,去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