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白话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语录 > 励志故事

中医书中化痰丸有哪些

作者:白话网小吴 时间:2025-03-01 13:36:18 浏览:

中医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化痰的方法,也有很多书籍中有化痰丸的介绍,那么具体有哪些化痰丸呢?下面就来介绍中医书中化痰丸有哪些?大家可以学习一些药品知识,相信对大家是很有帮助的。

中医书中化痰丸有哪些

导痰小胃丹《万病回春》。

【处方】南星、半夏(二药用皂矾、姜水浸,煮干)各60克,陈皮、枳实(二药用皂矾水泡半日,炒)各60克,白术(去芦)60克,苍术(用米泔、皂矾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晒干,炒)60克,桃仁(去皮)、杏仁(用皂矾水泡,去皮、尖)各30克,红花(酒蒸)30克,白芥子(炒)30克,大戟(长流水煮一时,晒干)30克,芫花(醋拌湿,过一宿,炒黑)30克,甘遂(面裹煨过)30克,黄柏(炒褐色)30克,大黄(酒湿纸包,煨过,再以酒炒)45克。

【制法】上为末,姜汁、竹沥打蒸饼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中风不语,瘫痪初起,湿痰上攻,头风头痛,痰火眩晕;痰痞积块;哮吼;喉痹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极甚者,服50~70丸。量人虚实加减,再不可多;恐伤胃气。一切痰饮,临卧时白汤送下,一日一服。

皂角化痰丸--《内外伤辨》

【处方】皂角(木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汤洗七次)、天南星(炮)、白矾(枯)、赤茯苓(去皮)、人参各30克 ,枳壳(炒)6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劳风。心脾壅滞,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粘,嗌塞吐逆,不思饮食,或时昏愤。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用温水送下。

止嗽化痰定喘丸--《实用中医学》

【处方】麻黄9克,生石膏18克,白前6克,莱菔子4.5克,胆星6克,杏仁6克,黄芩6克,苏子9克,葶苈子9克,红枣8个,生甘草3克。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定喘。治发热咳嗽,痰鸣气喘,痰黄而稠,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用法用量】每服1丸,一日二次。

止嗽化痰丸--《中国药典》

【处方】罂粟壳625g,桔梗250g,知母125g,前胡125g,陈皮125g,大黄(制)125g,甘草(炙)125g,川贝母125g,石膏250g,苦杏仁187.5g,紫苏叶125g,葶苈子125g,款冬花(制)125g,百部(制)125g,玄参125g,麦冬125g,密蒙花75g,天冬125g,五味子(制)75g,枳壳(炒)125g,瓜蒌子125g,半夏(姜制)250g,木香75g,马兜铃(制)125g,桑叶125g。

【性状】为黄褐色或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酸、苦。

【炮制】以二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定喘。用于痰热阻肺,久嗽,咳血,痰喘气逆,喘息不眠。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丸,一日1次,临睡前服用。

【注意】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规格】每6~7丸重1g

【贮藏】密闭,防潮。

枳术化痰丸--《保命歌括》

【处方】白术、陈皮、青皮、香附子(酒浸,炒)、苏子各60克,枳实(麸炒)、山楂各45克,神曲、麦芽、萝卜子、茯苓、杏仁(另研)各30克,南星、半夏各120克,生姜(切片)120克,皂角、白矾各60克(水煮透,焙,为末)。

【制法】杏仁以上十二味,共为细末,入南星、半夏末,和匀,以姜汁、竹沥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化痰,理脾顺气。治食积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姜汤下。

愈风燥湿化痰丸--《景岳全书》

【处方】白术(炒)、苍术(米泔浸)、杜仲(姜汁炒)各60克,牛膝(酒浸)、川芎、薏仁、巴裁、破故纸(炒)各30克, 当归、牙皂(瓦炒)、防风、羌活、生地、独活、防己、天麻、南星、半夏、陈皮、木香、沉香、川乌、僵蚕、全蝎各15克。

【制法】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散寒,补肝益肾。治历节风,湿痰壅滞,昼夜疼痛不休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一日二次。服药后食于物压之。

以上就是对中医书中有哪些化痰丸的介绍了,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来源以及化痰丸的制发、用法、组要成分、功能功效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