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白话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故事语录

中医营养学基本观点 起源和发展

作者:白话网健康 时间:2025-03-01 13:46:42 浏览:

中医营养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营养学”也并非西方医学所独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说:“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营养”古代又作“荣养”。如《晋书·赵至传》曰:“至年十三,请师受业……至日,吾小未能荣养,使老父不免勤苦。”

“荣”有荣盛、繁荣之义;“营”有经营、营造之义;“养”有养护、补养之义。“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的整个过程。近百年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其中类似性质的学科被译为“营养学”。然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中医营养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成体系,渗透在中医各科之中。

中医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或其他天然营养物质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老年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来看,该学科着重于生活与临床应用,常包括四大方面内容,即“食节”(食用)、“食养”(食补)、“食疗”(食治)与“食忌”(食禁)。

“食节”(食用)内容,包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正确选用饮食。另外,提倡全面膳食和节制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就是“食节”的基本观点。其具体化即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某种意义上讲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这一点是与现代营养学观点不同的。《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最早的记载。按历代有关文献统计,常用的近百种食物和其他天然营养品,计有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增智、安神、美容、轻身、固齿、强筋、壮肾、强腰、壮阳、种子(助孕)、抗衰、防老等二十余项补益作用。

“食疗”(食治)作用主要体现在“祛邪”“扶正”两方面。正如孙思邈所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志以资气血。”孙氏还指出药疗与食疗的不同之处:“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他还引用扁鹊语:“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中医“食忌”内容十分丰富,有别于现代营养学内容。中医营养学主张,每个人的饮食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这里有因人、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的问题。饮食的宜与忌,其实质是强调饮食的针对性,要求在生活和临床中能做到“辨证用膳”。

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在生活和临床中品评饮食的营养价值,不管是用于食补,还是食疗,都不应从珍、奇、名、贵出发,而应着眼于其使用是否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