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药物和食物相克 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食以养生,药以疗病,食物种类繁多,药物成分复杂。食物进入人体,再与多种腺体分泌液,菌类,生物活性物质相遇,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生化反应。虽然当前的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营养卫生学与食品化学皆在迅速发展,但至今仍有许多生化机制,不能解释。在祖国医学中,自古以来就很讲究服药忌口。
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与药物的配合。配合恰当,可以提高药效,配合不当,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与代谢,改变药物的活性以致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副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因为从营养化学观点来讲,每一种食物、药物都有其复杂的化学性状,它们相遇之后必然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如酸与碱的中和,氧化与还原,凝集与溶解,整合与置换等等。从中医观点来讲,药有药性,食有食性,食物与药物皆有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属性,药食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相克相反关系。常见的药物与食物的不良反应有:
1.酪胺反应
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如优降宁)的高血压病人,如进食大量酪胺食品(如干酪、酸牛奶、酒、咸鱼、香肠及巧克力等),则容易引起高血压危象和脑溢血。这种现象称之酪胺反应。反应的机理是饮食中的酪胺必须借助于单胺氧化酶,才能在肝内正常氧化酪胺完成代谢过程。如服用药物使单胺氧化酶受到抑制,造成酪胺不能代谢而蓄积,导致机体释放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而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或脑溢血.
2.戒酒硫样反应和低血糖反应
这两种不良反应都是饮酒引起。服用抑制乙醛脱氢酶药物的病人,如果同时大量饮酒,就会导致体内乙醛蓄积中毒,出现"戒酒硫样反应",表现为血压降低,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口苦并有金属味道,因为乙醛是酒精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它必须经过乙醛脱氢的氧化,解除其毒性,才完成它的代谢过程,由于乙醛脱氢酶制剂,阻止了脱氢酶的作用,大量乙醛不能被氧化而蓄积于体内,造成中毒。低血糖反应由两种原因形成。首先,是乙醇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而能增加降血糖药物(如降搪灵、胰岛素等)的降糖作用;其次,乙醇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因此使血糖过度降低,体内不能调节,而引起机体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3.络合反应
服用四环素类药物时(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等),若同时食富含钙、铁、镁的食物,则可干扰药物的吸收与代谢,而大大影响药效。这是由于四环素类药物可与食物中钙、铁、镁等发生酪合反应,产生难以吸收的金属酪合物,使有机体对药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均降低,因而削弱了药物的抗菌效力。食物与药物的相克,还有许多,远不止这些例证所可以概括。
在中药方面,元人忽思慧在其所著《饮膳正要》中列服药食忌36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增加至87种。由于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与分析手段的局限,他们尚不可能以生物化学或药物化学的理论来进行阐释,只是从中医的传统经验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中,整理总结,予以记录。但这些都是从前人的痛苦实验中得来,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