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论述
1.《本草图经》:功用与冬瓜等。
2.《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风。
3.《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4.《本草再新》: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
5.《重庆堂随笔》:解风热,消浮肿。
6.《分类草药性》:治水肿,痔疮。
7.《江苏植药志》:治腹泻、足跗浮肿。
8.《山东中药》:利湿消暑。[2]
9.《药性切要》:“行皮间水湿,善消肤肿。”
文献论述
1.《本草图经》:功用与冬瓜等。
2.《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风。
3.《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4.《本草再新》: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
5.《重庆堂随笔》:解风热,消浮肿。
6.《分类草药性》:治水肿,痔疮。
7.《江苏植药志》:治腹泻、足跗浮肿。
8.《山东中药》:利湿消暑。[2]
9.《药性切要》:“行皮间水湿,善消肤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