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下过田的朋友都知道大田鳖,并深深畏惧这种咬人的的虫子,给小的田鳖咬到最多就痛几天,可是给巨大田鳖咬到就不是痛几天这么简单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巨大田鳖吧。
田鳖
田鳖,又名田付(负)蝽,也就是大田鳖。是一类水生昆虫它和负子蝽 蝎蝽 濳蝽等及其容易混淆,大田鳖不负子,直接将卵产至水草的茎上,濳蝽头部较圆,濳蝽和负子蝽为2厘米左右,大田鳖最大可长到12厘米,国内常见的个体为7至9厘米,较小的个体只有5厘米左右,它是中国广泛分布的昆虫。它头部小,身体扁阔,生活在水中,呼吸管在腹部的末端.以水中的小鱼小虫为食,性凶猛。
负子蝽的体长一般只有2厘米。当负子蝽或田鳖咬到猎物时,它们会快速向猎物体内注射一种可以溶解组织的酶,然后吸食液化后的组织。 此外,词条图中均为大田鳖,请勿混淆(除少数)。
田鳖从夏季到秋季都生活在水中,但有时也会到陆地上过冬,常藏身在水边的草丛之中。
以荤食为主,以小鱼、小虫、水虿,蝌蚪甚至小蛙为捕食对象。常用伏击的办法捕捉猎物,往往抓住水草,发现猎物后悄悄接近,然后进行捕捉,并用镰刀一般的前肢抱住猎物吸其体液,但有是直接游上前去时吸其体液,一般不吃猎物的肉。
其游泳的姿态与龙虱相同。它们翅膀较强硬,在夜间它能出水飞翔。
被田鳖咬上一口所能带来的痛苦是所有昆虫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它的唾液能够让肌肉液化。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被田鳖咬上一口也会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因此,尽可能不要靠近这些可怕的昆虫。
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有时也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 外形艳丽, 可模仿花朵。获得这一头衔的理由很简单:魔花螳螂外表美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是所有模拟花朵的螳螂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魔花螳螂是世界上最稀有螳螂之一,也最受世人追捧。身上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绿色,黑色保护色来威吓敌人,保护自身。大小:雄性约8-11 cm;雌性约10.5-13 cm。
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有着较为极端的性二态,成年雌性大约6-7厘米长,而雄性只有大约2.5厘米。和雌性比起来,雄性极为矮小,雄性和雌性也有不同的外观,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
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都会生长着各种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兰花螳螂应该算是螳螂目中最漂亮抢眼的一种了。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螳螂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也算是最高明的掠食者之一。
兰花螳螂从出生就具有掠食本能,只要是活的昆虫,如苍蝇、蜘蛛、蜜蜂、蝴蝶、飞蛾等它们都会捕食。因为兰花螳螂主要是在兰花上等待猎物上门,所以它们捕食的对象多半也是围绕花朵生活的小型节肢动物、爬虫类或鸟类。
蜻蛉
蜻蛉俗称豆娘,是蜻蜓目(Odonata)束翅亚目(Zygoptera)昆虫的通称,种类多,体纤细,飞行力弱,类似小型的蜻蜓。眼向两侧突出,翅具柄,翅狭窄、膜质,翅脉网状,静止时翅沿身体纵轴垂直地立于背上。交配时通常会一前一后地飞行,将卵产在水中,幼虫有鳃状构造以利呼吸。
蜻蛉体型细长,复眼较大,生于头两侧且间距较宽,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同时长有强壮而透明的翅膀——典型特征为折叠在腹部之上或在腹上微微张开。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蛉目,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蜻蛉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
蜻蛉的幼虫生长于水中,身体侧扁长形,尾端有叶片状的尾腮,具有呼吸与运动的功能。隐匿于水草或石块缝隙。通常情况下,蜻蛉会在交配时一前一后地飞行。
由于蜻蛉体态优美、颜色鲜艳,且其翅膀颜色多变,故国内外很多爱好者喜爱观赏。全世界约有2800种,台湾已知约有37种。在很多国家的文化中,蜻蛉都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饱受各国艺术家喜爱。蜻蛉外观优雅,通常带有令人心动的体色以及独一无二的交配方式,所有这些特征使其成为自然界最美丽的生灵之一。
乌桕大蚕蛾
乌桕大蚕蛾(学名:Attacus atlas)是鳞翅目大(天)蚕蛾科的一种大型蛾类,也是世界最大的蛾类,翅展可达180-210毫米。雄蛾的触角呈羽状,而雌蛾的翅膀形状较为宽圆,腹部较肥胖。其翅面呈红褐色,前后翅的中央各有一个三角形无鳞粉的透明区域,周围有黑色带纹环绕,前翅先端整个区域向外明显地突伸,像是蛇头,呈鲜艳的黄色,上缘有一枚黑色圆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敌的作用,因此又叫做蛇头蛾。这种蛾类十分珍贵,数量稀少,属于受保护的种类。
在宁远县太平镇曾发现乌桕大蚕蛾,足足有22厘米长。乌桕大蚕蛾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